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捣鼓考勤统计系统这点事儿。说起来也是被逼上梁山,纯属实践出真知了。
起因:混乱的开始
最开始的时候,我们公司考勤那叫一个乱。行政小妹每个月底都头大,抱着一堆纸质签到表,还有各种手写的请假条、调休单,一个个对着电脑敲Excel。你想想,几十号人,一个月下来,那数据量,手工录入,不出错才怪。经常是员工觉得自己没迟到,但记录显示迟到了;或者明明请了假,结果还被扣了全勤。一来二去,核对、解释,月底那几天行政和员工都挺折腾。
我当时就琢磨,这都啥年代了,咋还用这么原始的法子。市面上倒是有不少现成的考勤软件,像什么钉钉、企业微信,功能确实强大,又是定位打卡,又是审批流。但我们公司小,当时觉得为了个考勤上那么一套系统,有点杀鸡用牛刀,而且有些功能也用不上,反而显得复杂。
动手:摸索着前进
后来有一次,老板又因为考勤数据不准发了通火,我就毛遂自荐,说:“要不我来试试,看能不能弄个简单点的电子统计系统?”老板一听,觉得也行,反正死马当活马医。
第一步:需求分析(就是瞎琢磨)
我先找行政小妹聊了聊,把她平时的操作流程,需要统计哪些数据,比如迟到、早退、请假、加班、出差这些,都记了下来。核心诉求很简单:
- 员工能方便记录自己的上下班时间。
- 请假、调休能在线上提交和查看。
- 月底能自动生成每个人的考勤汇总表。
第二步:技术选型(挑自己顺手的)
咱也不是啥专业开发大神,就想着怎么简单怎么来。一开始我想过用Excel的VBA,但感觉扩展性差点。后来琢磨着用网页的形式实现,这样大家在自己电脑上就能操作。后端就选了个轻量级的脚本语言,配合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存数据。前端嘛就是HTML、CSS加点JavaScript,能实现基本交互就行。
第三步:搭骨架,填血肉
这过程可真是边学边干。先是设计数据库表结构,比如员工信息表、打卡记录表、请假记录表。然后开始写后端接口,什么登录验证、打卡数据写入、请假申请提交、数据查询统计这些。前端页面也是一点点画出来的,力求简洁明了,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。
我记得最开始的版本特别简陋,打卡就是手动选一下上班还是下班,然后系统记录当前时间。请假也是填个表单一提交就完事儿,审批流程都还没做进去,想着先让基本功能跑起来再说。
迭代:修修补补又一年
系统上线后,自然是少不了各种问题。比如有同事忘了打卡,需要补卡;有时候服务器抽风,数据没记录上;月底统计报表的格式,行政小妹又觉得这里不方便,那里不直观。
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修补和功能迭代过程:
- 增加了补卡申请功能: 员工可以提交补卡申请,由行政审核。
- 完善了请假审批流程: 简单的二级审批,部门领导批完行政再确认。
- 优化了报表功能: 增加了按部门筛选、自定义导出时间范围等。
- 考虑了异常处理: 比如法定节假日自动标记,加班时间的计算规则调整。
- 数据备份: 定期做了数据备份,以防万一。
中间也踩了不少坑,比如一开始没考虑到跨天上班的情况,导致夜班同事的工时统计不对;还有就是不同类型的假期,扣款规则不一样,这些都得在代码逻辑里慢慢完善。
成果:总算能用了
捣鼓了大半年,来来回回改了好几版,这个简易的考勤统计系统总算是稳定下来了。现在每个员工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网页打个卡,请假调休也都在线上操作。月底行政小妹点几下鼠标,考勤报表就出来了,准确率也高了不少,大家也省心了。
虽然这系统跟外面那些成熟的商业软件比起来,还是个“玩具”,功能也简单,界面也朴素。但好歹解决了我们公司的实际问题,而且整个过程都是自己一步步摸索出来的,还是挺有成就感的。
总结一下我这回实践的体会:
第一,别怕动手。很多东西看着复杂,真做起来,拆解成小模块,一点点攻克,总能搞定。
第二,从实际需求出发。甭管技术多牛,能解决问题的才是好技术。我们这种小打小闹,简单实用最重要。
第三,持续改进。没有完美的系统,只有不断优化的过程。用户的反馈是最好的老师。
行了,今天就先分享到这,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小启发。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