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这个“消失的搭车人”,这事儿得从我前阵子琢磨一个挺有意思的民间传说开始。就好琢磨这些神神叨叨又有点意思的故事,想着能不能把它弄成个啥小玩意儿,比如一段互动故事或者一个小动画啥的。
最初的冲动与构想
我记得那天在网上瞎逛,就看到了这个“消失的搭车人”的梗概,说什么夜半三更,荒山野岭,好心司机捎上一个路人,结果开着开着,后座的人就不见了。这不挺有画面感的嘛我当时就觉得,这玩意儿能搞!
第一步,肯定是先搜集资料。 我把能找到的各种版本的“消失的搭车人”故事都扒拉了一遍,国内的国外的,想看看有啥共同点,有啥可以挖掘的深层含义。有的说是鬼魂了却心愿,有的说是某种预兆,还有的纯粹就是吓唬人。
然后我就开始琢磨:
- 故事的主角是谁?司机?搭车人?还是两者都是?
- “消失”这个点怎么表现才有冲击力?是突然没了,还是留下了什么线索?
- 我想表达个啥主题?是人性的温暖?还是对未知的恐惧?或者干脆就是个悬疑?
我当时倾向于做一个带点温情又有点悬念的小东西。初步设想是,搭车人是个有未了心愿的“过客”,司机在不经意间帮了他/她,然后搭车人就安心“离开”了。
动手实践与遇到的“消失”
接下来就是动手捣鼓了。 我打算先写个简单的脚本,然后用点现成的素材或者自己画点简单的火柴人,凑合着弄个大概的动态分镜出来。我当时还挺兴奋的,觉得这事儿不难。
结果?真上手了,问题就来了。我最初设计的那个搭车人形象,怎么看怎么别扭,感觉立不住。我想让他/她看起来有点神秘,又有点忧伤,结果画出来的草稿,要么贼眉鼠眼像个坏人,要么就呆板得像个木头桩子。这个“搭车人”在我脑子里明明挺鲜活的,一落到纸上或者屏幕上,就“消失”了那种感觉。
然后是剧情。我设计了一个司机和搭车人之间的对话,想通过对话慢慢揭示搭车人的身份和目的。结果写出来的对话干巴巴的,一点儿也不自然。那种夜路的氛围,那种陌生人之间小心翼翼又带着点好奇的试探,完全没表现出来。关键的“消失”环节,我试了好几种方式,比如突然镜头一转人没了,或者留下一件信物什么的,但都觉得太平淡,没有那种“?”一下的惊奇感。
最让我头疼的是,我最初设想的那个“温情”内核,在实际操作中也慢慢“消失”了。 我越是想强调那个“帮助”和“释然”,故事就越显得刻意和说教,反而失去了民间传说那种天然的神秘和引人遐想的魅力。整个项目一度陷入停滞,那个“搭车人”就好像真的从我的创作过程中消失了一样,抓也抓不住。
调整思路与最终的呈现
我当时挺沮丧的,对着一堆半成品发愁。后来我寻思,是不是我太贪心了,想表达的东西太多,反而啥也没抓住?
我决定返璞归真。 我把之前那些复杂的设定先扔一边,重新回到故事最核心的元素:
- 一个孤独的司机。
- 一条漆黑漫长的路。
- 一个突然出现的搭车人。
- 一个神秘的消失。
我不再刻意去设计搭车人的“背景故事”或者司机的“内心成长”,而是把重点放在营造氛围和悬念上。我开始琢磨,怎么用最简单的画面和声音,去体现那种夜路上的孤寂和遇到陌生人的不确定感。
我参考了一些电影的镜头,比如长时间的固定镜头,车灯划破黑暗的光影变化,还有环境音的运用,比如风声、引擎声,偶尔几声虫鸣。对于“消失”的处理,我最终选择了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——并没有直接展示人是怎么没的,而是通过司机的一些反应,比如一个下意识的回头,一个疑惑的表情,以及后座空空如也的镜头,来暗示搭车人的离去。
最关键的改变是,我放弃了去“解释”这个现象。 我让它就那么发生了,不给任何答案。这样一来,那种民间传说特有的“留白”和“细思恐极”的感觉反而出来了。观众可以自己去琢磨,那个搭车人到底是谁?他/她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消失?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。
我捣鼓出来一个几分钟的黑白风格小动画片段。虽然技术上很粗糙,画面也简单,但是我自己感觉,那个“消失的搭车人”又回来了,带着它应有的神秘感。不再是我一开始硬要塞给它的那些“意义”,而是它本身就散发出的那种味道。
这回实践给我的体会就是,有时候,你想抓住的东西,攥得越紧,它溜走得越快。反而是放开手,尊重它本来的样子,它自己就回来了。这“消失的搭车人”,对我来说,不光是个故事题材,更像是一次创作上的小体验,挺有意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