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初的冲动,还是作死?
话说,咱们这行,总有些角落积满了灰,谁都不愿意碰。我们公司就有这么个“远古遗迹”,一套老掉牙的系统,核心中的核心,偏偏文档欠奉,当年写它的大神们早就不知道去哪儿养老了。最近这“遗迹”老是抖机灵,时不时出点幺蛾子,领导愁得眉头打结。我,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,可能就是手痒,寻思着,要不,我去探探这“远古墓穴”?
摸索前进,手电筒都不够用
我跟考古队似的,小心翼翼地拿了个小刷子,想先从外围清理清理。结果?这哪是清理,简直就是在一堆乱麻里找线头。没有设计文档,代码注释也是爱写不写,写了也跟天书一样。那感觉,真就像是秦始皇陵,你知道里面宝贝多,但也知道机关重重,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。
我先是想找找当年的知情人,问了一圈,大部分同事都是“?那个系统?我只知道它在跑,别问我怎么跑的”。得,靠人不如靠自己。我就硬着头皮开始啃代码。那代码风格,怎么说,就像是不同朝代的工匠胡乱堆砌起来的,一会儿是精美的雕花,一会儿又是粗犷的石头,看得我眼花缭乱。
- 第一阶段:看山是山。 我就一行一行地读,试图理解每一段是干嘛的。在纸上画各种流程图,箭头多得跟蜘蛛网似的。
- 第二阶段:看山不是山。 发现很多逻辑绕来绕去,有些变量名起得莫名其妙,比如一个叫“temp_final_for_real_001”的,谁知道它到底是临时的还是最终的?还有些函数,名字叫“do_something”,具体做了全靠猜。
- 第三阶段:看山还是山。 折腾了差不多俩礼拜,每天对着屏幕,眼睛都快瞎了。慢慢地,好像有点感觉了。有些看似复杂的地方,就是当年为了解决某个特定小问题打的补丁,结果补丁摞补丁,成了现在的样子。
这期间,我用的工具也特原始。没有啥高大上的分析器,主要就是靠打日志,一步一步看数据怎么流转,跟摸着石头过河没啥区别。最崩溃的一次,改了一行代码,以为万事大吉,结果整个系统瘫了半小时。 那冷汗,哗哗地流,感觉自己就像盗墓小说里触发了啥绝命机关的主角。
柳暗花明,还是又一个坑?
就在我快要放弃,准备跟领导说“这墓太深,我道行不够”的时候,事情突然有了点转机。我发现了一个被注释掉的大段代码,看样子是很久以前有人尝试重构,但不知道为啥放弃了。这里面,竟然有一些关于原始设计的思路!简直就像在墓道里找到了前人留下的地图残片!
顺着这点线索,我又挖了几天,总算是把这“远古遗迹”的核心逻辑给摸了个七七八八。虽然不能说完全搞懂了(我估计原作者自己来了都得懵一会儿),但至少知道它为啥老出问题,也找到了几个关键点去修复。提交了修改方案,经过测试,还真管用,系统稳定多了。
那一刻,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又黑又深的洞里爬了出来,浑身是泥,但总算是见到了光。虽然没挖出啥金银财宝,但这种把一个老大难问题给解决了的成就感,还是挺不错的。
为啥是我?这得从当年说起
你可能要问,我为啥这么想不开,非要去啃这种硬骨头。这跟我刚入行那会儿的一段经历有关。
那时候我在一家小公司,也是接手了一个没人管的烂摊子项目。当时年轻气盛,觉得没什么能难倒我。结果?被那个项目折磨得死去活来。那会儿可不像网上资料也没那么多,遇到问题基本就是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。 我记得有个bug,我硬是查了一个礼拜,吃住都在公司,发现是个特别傻的低级错误,当时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但也就是那次,我养成了一个习惯,就是越难搞的东西,我越想去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。虽然过程痛苦,但每次搞定之后,那种感觉,就跟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,特别爽。我发现很多这种“远古墓穴”,虽然看起来吓人,但只要你沉下心去挖,总能挖到点有用的东西,不光是技术上的,更多的是对系统、对问题解决思路的理解。
所以这回看到这个“遗迹”没人敢动,我就又手痒了。说白了,可能就是有点“考古癖”,哈哈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活儿,偶尔干一次提神醒脑,天天干可真受不了,太费头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