腾讯通RTX使用遇到问题怎么办?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汇总

今天跟大家聊聊腾讯通RTX这个老伙计。想当年,我们公司刚起步那会儿,人不多,沟通主要靠吼,或者扯着嗓子喊一句,效率那叫一个低。后来人稍微多点了,老板说,得上个正经的内部沟通软件,方便管理,也显得专业点。选来选去,就定了腾讯通RTX,那时候这玩意儿在企业里头还挺流行的。

这活儿自然就落到我头上了,谁让我平时电脑玩得溜。我先去腾讯官网扒拉了一下资料,看了看安装说明和功能介绍,感觉还行,不算太复杂。接着就下载了RTX的服务端安装包和客户端安装包

服务端安装与初体验

我找了台闲置的旧电脑,配置也还凑合,寻思着就拿它当RTX服务器了。系统装的是Windows Server,比较干净。双击服务端安装程序,一路“下一步”,选择安装路径,没遇到啥特别的坎,装完之后,桌面多了个“RTX管理器”的图标。

点开RTX管理器,里面界面瞅着还行,能看到各种服务状态,像什么用户服务、文件服务之类的。第一步当然是创建组织架构和用户账号。我就按照公司部门结构,一级一级把部门建起来,然后把同事们的名字一个个录入进去,设置初始密码。这个过程有点繁琐,人少还人多了估计得累个半死。

客户端连接的第一个坑:防火墙

服务端弄得差不多了,我就在自己电脑上装了个RTX客户端。装好后,输入服务器IP地址、我的账号和密码,点击登录。怪事来了,客户端死活连不上服务器!提示连接超时或者找不到服务器。

我当时就纳闷了,这服务器就在我旁边的局域网里,IP地址肯定没输错,ping服务器IP也是通的。咋回事?折腾了半天,又是重启RTX服务,又是重启电脑,都没用。后来一拍脑袋,防火墙! 我赶紧跑到那台服务器电脑上,一看,果然,Windows自带的防火墙开着!

这时候就得把RTX需要的端口给放行了。我记得当时查资料说,RTX正常用,起码得开几个端口:

  • TCP 8000:这是最主要的,客户端就靠这个端口连服务器。
  • TCP 8003:用来传文件的。
  • TCP 8009:客户端自动升级用的。
  • TCP 8880:语音、视频聊天,还有传比较大的文件(好像是大于1M的)会用到。
  • TCP 8010:客户端获取组织架构信息。

我就在服务器的防火墙设置里,把这些TCP端口一个个添加到“例外”或者“允许通过”的列表里。搞定之后,回到自己电脑,再次尝试登录RTX客户端,这回顺利登录进去了! 界面上能看到我之前创建的组织架构和同事名字了。

推广使用与内外网访问

接下来就是让公司其他同事都装上客户端,告诉他们服务器IP和自己的账号密码。大家装上后,刚开始还挺新鲜,互相发消息、传个小文件啥的,确实比以前吼方便多了。尤其是那个组织架构树,找人很方便,点一下就能发消息。

用了一段时间,新的需求又来了。有些同事出差或者在家办公,也想用RTX跟公司保持联系。这就涉及到外网访问RTX服务器的问题了。我研究了一下,RTX本身提供了几种方式。

一种是所谓的“总机号码登录”,大概是通过腾讯的一个什么公网服务器(WanServer)中转一下,需要在RTX管理器里启用一个叫OutSupport的服务。这种方式配置相对简单,但数据要经过外面的服务器,我有点不太放心。

另一种更直接的,就是在公司的路由器上做端口映射(Port Forwarding)。我们公司用的是固定公网IP,我就在路由器上把前面提到的那些TCP端口(8000, 8003, 8009, 8880, 8010等)都映射到内网那台RTX服务器的IP地址上。然后在RTX管理器的“配置向导”里,找到“服务运行状态”,点击“高级配置”,把我们公司的公网IP地址或者域名给添加进去,保存后重启所有RTX服务。这样,外网的同事在客户端登录时,服务器地址就填我们公司的公网IP,也能连上来了。

后续使用与一些小问题

RTX就这么在我们公司用起来了。日常收发消息、传文件、看组织架构、发系统通知,都挺好使。稳定性也还行,没出过啥大岔子。偶尔有用户说登录不上,查来查去大部分是自己电脑网络问题,或者密码输错了。

不过随着时间推移,也暴露了一些RTX的局限性。比如,它主要是针对Windows系统的,Mac用户用起来体验就差一些,甚至有些版本不兼容。更重要的是,没有官方的手机客户端,这在移动办公越来越主流的确实是个大短板。后来听说对一些国产操作系统,比如麒麟、UOS这些,兼容性也不太

再后来公司也开始尝试用钉钉、企业微信这些新的协同办公工具了,它们功能更全,跨平台支持也RTX用得就慢慢少了。

当初折腾RTX那段经历,从安装部署到解决防火墙端口问题,再到配置内外网访问,还是挺有成就感的。虽然它现在可能有点跟不上时代了,但在当年那个环境下,确实帮我们解决了不少沟通效率问题。算是一次挺不错的实践记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