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自个儿捣鼓那个传说中的“三不沾”的经历。早就听说这玩意儿难搞,说是什么宫廷菜,慈禧老佛爷都爱吃。我就寻思着,真有那么玄乎?咱也试试,看看能不能把它给做出来。
第一步:准备材料,心里打鼓
我先是上网查了查方子,发现材料还真不复杂,就几样:
- 鸡蛋黄(只要蛋黄,蛋清我留着炒别的菜了)
- 白糖(这个量得控制不然齁甜)
- 水淀粉(就是玉米淀粉加水调开)
- 还有最重要的,猪油或者色拉油,我用的色拉油,感觉健康点儿。
看着这些简单的玩意儿,我心里反而更没底了。越是简单的食材,越考验功夫不是?那会儿我就琢磨,这“三不沾”——不粘锅、不粘铲、不粘牙,听着就厉害,做起来估计得脱层皮。
第二步:打蛋搅糊,初见雏形
我先把蛋黄打散,然后把白糖加进去,使劲搅,搅到糖都化了,蛋黄颜色也变浅了点。关键的一步来了,把调好的水淀粉分几次慢慢倒进去,一边倒一边还得不停地搅,生怕它结块。搅匀之后,那蛋黄糊看起来黄澄澄的,还挺细腻,心里稍微有了点儿谱。
第三步:上锅开炒,麒麟臂预警
重点来了,也是最要命的一步——炒。这可真不是闹着玩的,之前看人说得有“麒麟臂”才能做,我还不信,这回是真信了。
我找了个不粘锅,烧热了之后,先倒了一点油,不用太多,润润锅就行。然后把调好的蛋黄糊“哗”地一下倒进锅里。火候得控制我开的是中小火,大了怕糊,小了怕炒不起来。
然后就是不停地搅,搅,搅!用个硅胶铲或者木铲子,贴着锅底,一圈一圈地那么搅。刚开始还蛋黄糊还是稀的,搅起来不费劲。但慢慢地,随着温度升高,它就开始变稠了。这时候就得更卖力气了,不然底部容易糊锅。
搅了大概有个七八分钟,感觉胳膊都快不是自己的了,那蛋黄糊越来越稠,有点像熬粥那阶段的感觉。这时候,我就开始分次往里加油。每次加一点点,然后接着快速搅,让油和蛋黄糊充分融合。这个过程得重复好几次,具体加多少油,得看状态,感觉蛋黄糊把油都吃进去了,变得更油润光滑了,就差不多。
整个过程,铲子就没停过,手腕都快抡出火星子了! 我算是体会到为啥说这菜费胳膊了,真的是体力活。
第四步:三不沾达成,喜提“成功”
搅着搅着,奇迹出现了!那蛋液慢慢凝固,从稀糊糊变成了一整坨,金黄金黄的,颤颤巍巍的,你用铲子推它,它就在锅里自个儿滚来滚去,真就不沾锅!再用铲子去铲它,它也不粘铲子,滑溜溜的。看到这景象,我那叫一个激动!
赶紧盛出来,顾不上烫,先用筷子扒拉一下,真不沾筷子!尝一口,甜丝丝,糯叽叽的,口感确实独特。说不沾牙,也确实是那么回事儿,它不是那种粘牙的甜品,而是很爽滑地就下去了。
颜色也是真漂亮,金灿灿的,像一块凝固的蜂蜜。虽然过程累得够呛,但看到成品的那一刻,觉得值了!
的小总结
这“三不沾”,看着食材简单,但火候和臂力是真关键。尤其是不停地搅动和分次加油那一步,绝对是灵魂。 我这回做下来,感觉油还可以稍微再多一点点,可能状态会更油润。不过第一次尝试能做成这样,我已经很满意了。
不过做这么一回,胳膊是真废了。要问我还做不做第二次?那我得好好考虑考虑,哈哈!但能亲手把这么一道经典菜给复制出来,那成就感还是满满的。推荐有兴趣又有力气的朋友们可以挑战一下,真的挺有意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