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唠唠这个“地下大厅的深处”。一听这名儿,是不是特像什么游戏副本或者探险小说?这是我前阵子接手的一个破活儿,一个系统里头藏得特别深、没人敢碰的模块,简直就跟那传说中“至今无人走到洞底”的神秘洞穴似的。
起因嘛也挺简单的。
就跟游戏里接任务似的,我们头儿,就跟那“白骨女巫”NPC似的,板着脸跟我说:“小刘,那个用户中心的积分同步老出问题,源头好像在‘地下大厅’那块儿,你去给摸清楚,改出来。”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,那“地下大厅”在我们部门可是出了名的黑洞,代码老旧,文档约等于没有,前几个碰过的哥们儿,要么是焦头烂额,要么就是直接跑路了,比那“小寨天坑”还吓人,掉进去就出不来的感觉。
硬着头皮,开始探险
没办法,任务接下来了,总得干。我跟自己说,不就是个代码模块嘛还能真有70米高、几公里长不成?
第一步,当然是先“拜山头”了。
我先是翻箱倒柜找资料,结果只找到几行语焉不详的注释,跟藏宝图似的,但指引的方向全是岔路。然后我又去找之前接触过的老员工打听,他们一听“地下大厅”,表情都跟见了鬼似的,摆摆手说:“兄弟,祝你好运,那地方邪乎得很!” 我心想得,看来是指望不上别人了。
然后就是“潜入”阶段了。
我打开那坨代码,好家伙,一层套一层,跟迷宫似的。各种稀奇古怪的函数调用,变量名起得天马行空,什么“temp_final_data_for_user_001”, “process_logic_maybe_deprecated_but_still_running”,看得我脑仁疼。我就只能一步步调试,打断点,看日志,跟个考古队员似的,从蛛丝马迹里头抠信息。
白天分析逻辑: 我把主要的函数调用关系画了个草图,密密麻麻的,跟蜘蛛网一样。
晚上模拟数据: 我编造各种可能的输入数据,看它到底会吐出什么妖魔鬼怪的结果。
周末加餐: 周末两天,我基本就泡在公司了,对着屏幕发呆,有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变成代码的一部分了。
有几次,我感觉自己都快走到“洞底”了,抓到一点线索了,结果一不小心,一个空指针或者一个诡异的逻辑跳转,又把我给弹回“入口”了,那种挫败感,甭提了。真跟那深入洞穴7天7夜还找不到底似的,只不过我这是在代码的洞穴里。
最深处的光明
就这么折腾了差不多一个礼拜,我吃住基本都在工位上了,蓬头垢面的,同事都开玩笑说我是不是在里面“修仙”。终于,在一个深夜,当我把一个特别隐蔽的全局状态变量的流转路径彻底搞明白之后,整个积分同步的逻辑豁然开朗!
原来这“地下大厅”的核心,就是处理一个很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数据兼容问题,因为年代久远,中间又被不同的人修修补补,每个人都只改自己那一小块,没人敢动全局,才搞得这么复杂。找到症结之后,我小心翼翼地修改了几个关键的判断条件,然后又加了几个防护性的代码,确保新的数据能进来,老的数据也能兼容。
一些感悟
最终,那个积分同步的问题算是解决了,头儿也挺满意。这回“探险”经历,虽然挺折磨人的,但也确实让我明白一个道理:再复杂的系统,再深的“坑”,只要沉下心去一点点啃,总能找到突破口。就像挖隧道,一锤子一锤子敲,总能见着光。
写代码的时候,注释和文档真的很重要,不然就是给后人挖坑,让后来者一次次重复这种“地下探险”的苦差事。这回我出来之后,第一件事就是把这“地下大厅”的结构和逻辑,仔仔细细地写了份文档,也算是给后来人留条“活路”,别再像我一样摸黑走半天了。
这“地下大厅的深处”,有时候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人愿意点亮火把走进去。就这些,希望能给同样在“挖洞”的朋友们一点点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