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伙儿今天有空不?我来跟各位聊聊百度指数这玩意儿,我是咋一步步琢磨明白,然后用它帮我干了点啥事的。也不是啥秘密,就是我自个儿摸索的一点经验,分享出来给有需要的朋友们参考参考。
最早接触百度指数,还是因为那会儿我琢磨着要不要做点小东西放网上卖。心里没底,不知道大家对我想做的那个玩意儿感不感兴趣。朋友就跟我说,你可以去百度指数上瞅瞅,看看搜的人多不多。我一听,行,那就试试呗。
打开浏览器,我就直接在百度里搜了“百度指数”,不费劲,一般第一个就是。点进去,界面看着还挺干净,一个大大的搜索框在那儿摆着。我就把我当时想做的那个产品的关键词,给小心翼翼地敲了进去。
敲完回车,唰的一下,就出来好些图。我主要看这么几个地方:
- 第一个就是那个“趋势研究”的曲线图。 这玩意儿能告诉你,你搜的这个词,在过去7天、30天,甚至更长的时间里,大家搜它的热度怎么样。是越来越多人搜,还是搜的人越来越少了。我记得当时我搜的那个词,曲线一直平平的,偶尔周末能翘一下,我就知道,这玩意儿可能平时大家不怎么想得起来。
- 然后我特别喜欢看那个“需求图谱”。 这个图谱挺有意思,它能显示出来,搜了我这个词的人,还对哪些其他的词感兴趣。比如我搜“手工编织”,它可能会告诉我,大家还关心“毛线种类”、“编织教程”、“创意礼物”这些。这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,,原来大家的需求是这些,我光做一个产品还不行,可能还得想想相关的教程或者搭配。
- 还有一个是“人群画像”。 这个能大概告诉你,搜这个词的人都是哪儿的,男的多还是女的多,大概是哪个年龄段的。虽然这数据,我觉得也就是个大概,但也能帮你判断一下你的目标用户是不是你想的那样。我当时一看,搜我那产品的,居然年轻女孩子居多,跟我一开始想的不太一样,这就让我重新思考了我的宣传方向。
也不是一搜就灵。有时候我搜个自己觉得挺好的词,结果它提示“该词条暂未被收录”。 遇到这种情况,我也没啥好招,一般就换个近义词,或者换个更大众的说法试试。要是还不行,那我估计这玩意儿是真没啥人关注,或者就得掏钱让百度给你建这个词条了,咱普通人就先拉倒。
我还经常用它那个对比功能。 比如我想比较“手工编织”和“十字绣”哪个现在更火,就可以把这两个词都添加进去,它会用不同颜色的线给你标出来,哪个高哪个低,清清楚楚。我记得有一次对比俩词,发现一个词常年平稳,另一个词一到节假日前就猛涨,这就挺能说明问题的。
那么,我用百度指数到底干了些啥?
就拿我后来帮一个朋友看他小网店的事儿来说。他卖的是一种地方特色农产品,一开始自己瞎琢磨关键词去做推广,钱花了不少,效果愣是没有。我就让他把他产品相关的几个词,还有他想到的推广词,都拿到百度指数上去跑了一遍。
结果你猜怎么着? 他主推的那个非常具体的产品名称,几乎就没人搜!反倒是跟产品功效相关的,或者更宽泛的品类词,比如“xx(地名)特产”、“健康食品”、“送长辈礼物”这些,搜索的人还不少。后来我就建议他,推广的时候,别光盯着自己那个专业的产品名,多往这些大家常搜的词上靠靠,先想办法让更多人看到再说。他照着调整了之后,你别说,咨询量还真就慢慢上来了。
在我看来,百度指数这玩意儿,就像个探路的。 在你拿不准主意的时候,上去瞅瞅,能帮你了解一下当前大家都在关心啥东西热度高,啥东西可能已经过气了。它给的数据不一定百分百准确,但绝对能给你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,让你做决定的时候心里能更有谱。
用起来也没啥高深的,就是多点点,多试试,自己琢磨琢磨那些曲线和数字背后代表啥意思。我一开始也是瞎点,看得多了,自然就悟出点道道来了。这东西,用好了,真能帮上不少忙。